我國煤炭消費前景依然樂觀

發布日期:2025-06-28 08:49
      供需總量趨于平衡但價格中樞下移、西部優質產能集中釋放,行業轉型壓力與機遇并存。在日前舉行的第十八屆中國國際煤炭大會上,多位與會專家從戰略視角,深入洞察煤炭行業發展新機遇,同時普遍看好我國煤炭的消費前景。

煤炭供給質量提高

      在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張宏看來,當前煤炭行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產業集中度提高,產業鏈融合加快,供給質量提高,生產力水平顯著提升。

      “十年來,全國煤礦數量由2014年的1.5萬處左右減少到2024年底的4300處左右,年產120萬噸以上的大型現代化煤礦產量占全國的80%以上。此外,還建成特大型煤礦83處、產能達到每年13.6億噸,全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下降76.9%。”與此同時,煤炭產業基礎堅實,供應保障能力大幅提高。“煤炭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約4.5萬億元,一大批現代化煤礦、智能化煤礦建成投產。全國煤炭產量連續8年實現快速增長,由2016年的34.1億噸增至2024年的47.8億噸,凈增13.7億噸,增長40.18%。”在煤炭開發布局方面,東、中、西梯級格局基本形成,晉陜蒙新等主產區地位凸顯。從電力供應角度看,當前我國已基本形成多元發展的清潔電力供應體系。“截至2024年底,全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達33.5億千瓦,煤電近中期仍將承擔電量和電力保障的重要角色,遠期則向提供電力保障、給予系統轉動慣量和靈活性支撐轉變,其運行方式也會因新能源發展而變化,新建煤電機組選型優化與低碳化改造成為趨勢。”

      與會專家認為,隨著煤炭市場化機制不斷健全,上下游合作基礎逐步完善,電煤長協合同價格一直穩定在合理區間,發揮出維護煤、電兩個產業平穩運行的作用。

規模擴張轉向質量優先

      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顯示,截至今年4月底,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突破20億千瓦,同比增長26%,“風光”發電裝機突破15億千瓦,今年一季度超過火電成為主體電源;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11202億千瓦時,發電量占比達到38%,其中“風光”發電量7446億千瓦時,占比達25%,保供應、促轉型作用日益明顯。

      “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超過火電成為主體電源,是重大的歷史性轉折點。”

      在此趨勢下,我國煤炭產業政策正由規模擴張向質量優先轉變。張宏表示,未來的重點在于從主體能源向基礎性、調節性能源轉變,承擔兜底保障功能,確保能源安全。“在綠色低碳方面,將全面推動煤電‘三改’聯動,提高調峰與應急保障能力,借助現代化煤化工技術發展高端高附加值產品,并布局CCUS示范工程,推動凈零排放項目。”

價格下移但中長期有支撐

      當前,煤炭市場的供求體量不斷增大,煤炭的“產需錯配”傾向日漸強化,沿海地區煤炭需求潛力大,動力煤消費的季節性彈性有增無減,沿海沿江地區動力煤需求對外依存度偏高。前幾年中國煤炭市場運行的環境不可復制,未來三五年中國煤炭消費總量將保持高位,煤炭供應端增量將逐漸放緩,市場化傾向將逐漸加強。“今年,煤炭價格中樞繼續下移,但中長期有支撐。”

      2021—2024年,中國煤炭供應增速快、增量大,煤炭消費增速持續放緩,甚至縮量。“從供應和消費看,煤炭市場明顯出現供大于求,不論是動力煤價格還是煉焦煤價格,都從2023年開始持續回落。”

      進口煤炭方面,與會專家認為,隨著我國煤炭進口進入收縮通道,世界煤炭貿易格局難以支持進口量持續增加,加之擾動煤炭進口因素較多,低熱值動力煤進口將面臨“控碳”的抑制,低價煤將沖擊全球煤炭供應。

      未來,煤炭購銷“市場化”傾向將增強,以“長協煤電”為基礎的國內動力煤市場運行模式受到挑戰,以“長協”方式為重心的煤炭進口受到沖擊,煤炭價格中樞將繼續下移。“但中遠期的煤炭價格依然可期,由于煤炭基礎能源地位的周期延長,供應成本對煤炭價格支撐作用增強,煤炭進口量縮減程度或將不及預期。”